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对于高品质生活和投资渠道的追求日益增长,以书画为代表的艺术品成为了他们理想中的宝贵收藏与投资对象。然而,由于其稀缺性和巨大的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伪作、假冒作品横行市场,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损失,并严重扰乱了文化市场秩序,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据统计显示,一级市场上的伪作现象普遍存在,杨之光等知名艺术家的假画比例达到60%到70%,甚至更高。在一些地区,如陕西、江苏等地,还发现了伪造当代中国书画大家作品的窝点。2017年底,一起在贵州遵义警方破获的大案中,便揭示了这类犯罪网络的庞大规模:共摧毁3个犯罪网络、抓获24名犯罪嫌疑人、扣押字画1165幅、查扣涉案资金2600余万元,总案值过亿元。
这些犯罪团伙通过模仿名家书画作品而不被识破,其操作手段越来越精细化,从制造真迹到销售过程中参与者的层次逐渐复杂化。这不仅损害了原创作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当前情况下的原因主要包括:普通民众难以鉴别真伪;艺术品鉴定行业管理不足且鱼龙混杂;部分公众包括著名书家对版权保护意识淡薄;打击力度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相关专业机构社会服务不到位;《拍卖法》有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此种状况,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版权保护,对恶意制售假冒他人署名书画作品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鼓励并扶持当代著名艺术家建立作品数据库,同时引导专业机构建立艺术品真迹数据库和鉴证体系。
大力宣传版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净化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环境。
建立国际信誉的一级拍卖行和画廊标准,加强内部规则体系建设,并设立“知假拍假”黑名单制度。
修改《拍卖法》第61条第二款,将拍卖行承担对拍卖品鉴别责任变为必须,而非可选项,以加大违规成本。
促进协会、行业组织及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净化工作,为构建健康有序的艺术品市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