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氏猪笼草[Nepenthes lowii,以劳氏(Hugh Low)的名字命名]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由劳氏(Hugh Low)在基纳巴卢山(Mount Kinabalu)首次发现。它以极少唇和中部极具收缩的上位笼和盖下多毛的外翻盖子而闻名。
这是一种知名的猪笼草品种,笼子非常奇异,巨大的笼口却有一个特细的腰身,壁厚如革,内侧的蜜腺会分泌大量白色蜜浆,并长有许多刺毛。生长极其缓慢,并需要较大的温差。
茎与叶
劳氏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其茎可长达10米直径宽达20毫米呈圆柱形,每节间距可达8厘米。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革质叶片逐渐形成,这些叶片起初是从原来的叶柄变化而来,最终成为了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可达到30厘米宽9厘米,最末端为圆形,而基部则极度缩小到茎上。这一过程使得每一片叶子都像剑鞘般包裹着茎周围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部分,有3~4条纵脉从中脉两边分出,但羽状脉并不显著。而且,这些植物通常不会卷曲,只有它们那可以延伸至20厘米长度的一根附着蔓。
花序与被毛
劳氏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其中花梗可长达20毫米,每个小花梗上都含有一对花朵。萼片为扁平状,有5毫米长度。此外,这些植物幼芽和叶片边缘都覆盖着棕色的被毛,而其他部分则没有。
生态习性
这些食虫植物一般生活在土地贫瘠的山顶并常常附着在其他东西上面。它们通常栖息于森林里或矮小植被中的水苔层。在这些环境中,他们可能生存在以砂岩、花岗岩、石灰岩或泥炭为底的地层中。
分布区域
他们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各个山顶,如沙巴州内的大型火山峰——基纳巴卢山、坦布幼昆山、高台亚图斯山以及特鲁斯马迪高地,以及沙捞越州北部诸如布利峰、姆鲁高地及穆鲁塔高地等地区。此外,也可以找到它们在文莱海拔1650~2600m之间的小岛屿上的踪迹,如巴贡峰等地方。
文化背景
相比其他品种,劳氏猪笼草捕食昆虫活动不多。一项初步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已经转变成为一种收集树鼩粪便作为食物来源的手段。这也意味着它们拥有独特结构,上位捕虫器具具有一个独特外翻盖子,并且盖子的下表面覆盖了密集的柔软毛发。这类似于某些蜂巢,它吸引了树鼩这种动物,因为这些动物似乎能够感应到此处隐藏下的甜味和微妙臭味。此现象不仅限于这一物种,在伯威尔猪篮草N. pervillei身上也有所观察,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证。如果证明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了解更多关于这类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利用自身能力来获取资源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