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频道节目回看人物遭遇造假技术升级

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除了现场观看外,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的照片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后来,当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时,却发现都是印刷品。

这样的案例很多。广州的林伟(化名)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的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因为跟齐强的关系比较熟,之前也有过类似借画的经历,都是按时归还,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差池,所以就没多想,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后来,他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作品,并通过放大镜检查出这是复制品。

书画复制技术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之前所没接触过的事,如果按照老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传统,不同的手段和技艺不断出现,如临摹、仿制、向壁虚造半成品造假雨夹雪夹生饭和代笔等。而现代科技如水印添墨、高科技打印装裱作旧和陈旧宣纸临摹,使得原先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能知道的事情,现在需要鼻子闻耳朵听。

此外,还有人将书法家的工作图像采集后,将其画面的各个部分进行重新整合,就成为一幅新的书法作品。此种情况下,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从视觉角度考虑,还需考虑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面对这些挑战,有些专业人士提出了初步识别书画复制品的手段,比如在亮光下观察,由40至50倍放大镜检查空白部分是否出现墨点,以及查看是否存在脏版等。但即便如此,对于那些精通高科技设备的人来说,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其他方面,他们总能找到办法使自己的伪作与真迹难以区分开来。这场“猫鼠游戏”似乎永无止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