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艺术作品的现状与以往有着显著差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指出:“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监管力度减弱以及利益趋势的影响,造假行为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1.面对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公司预展时,一些藏家会使用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有个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但他并不确定,“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专家的专家,他们回复说100%是真的。我就花了几百万买了这幅作品。”
然而,当杨先生将这幅字画取回并放在自然光下查看时,他发现情况并不符合他的期望。他要求拍卖公司退还购买款,但拍卖公司否认可能存在印刷品的情况。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最终发现它是一件印刷品。
2.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中的造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传统,而现在这种传统正逐渐向更先进、高科技方向转变。在百度上搜索“书画+造假”,得到724000个结果,这表明书画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也是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书法风格都出现过,其中包括临摹仿制、向壁虚构半成品等多种类型。“雨夹雪”类则涉及临摹一种特殊方式,将原本一本册页临摹,以真假交错方式重新装订成两本册页。而夹生饭则是配备真题跋或真画配偽題跋,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但这些旧有的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技水平下的需求。
3.从简单到复杂:高科技产业中的伪造成长
现在出现的一些高级技巧包括水印添墨、电脑打印甚至陈旧宣纸临摹等,使得原先通过视觉判断难以区分真伪。此外,还有一种称为微喷技术,它使得墨点变得非常细小,在无涂层宣纸上打印出来,即使用放大镜也难以发现。这让检测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整体复制,现在部分人还会采集书画家的图像,将其重新组合,就能创建出全新的艺术作品。一位文物店经理介绍说,有人通过电脑输入一位名家的图像,再进行字体组合,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条幅和对联。这些都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变化,让原来可以轻易识别出的伪品现在变得几乎不可辨认。
4.面对挑战:如何应对新型伪造成长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初步识别方法,比如在阳光下观察,因为彩色颜料墨滴容易泛黄;使用40-50倍放大镜观察因为普通放大镜无法看到细小墨滴;空白部分如果有细小墨点,则可能表示该艺术品经历了激光制版后再次打印,从而留下特定的迹象——脏版(Dirty Print)。
然而,这种情况并非单向影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识别方法才能有效应对这种挑战。而对于那些依然坚持传统手法制作真正独特艺术工作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纯净与深邃,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与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