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艺术,如同一首古老的诗篇,源远流长、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千年的洗礼,在汉代初期萌芽,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再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影响了日本花道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插花经历了宋理念花、元心象花、明文人花、清写景花等多种风格的演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清末,它开始走向衰落,但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焕发活力。2007年,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更是被全国范围内认可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插 花不仅注重画面的完整与统一,还追求营造既非环境之附庸,又不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独特意境。它以容器与造型相融合,以几座与配件和谐共生,以及搭配酒香茶味等多层次欣赏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同时充满诗情画意。
在选材上,传统插 花善用各种植物,将它们赋予不同的寓意和情感,如莲花代表清净高洁,被称为“净友”;而玉兰海棠牡丹组合则名为“玉堂富贵”,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美和线条美的崇尚,以及整体美和意境美之间精妙平衡。
中国传统插 花艺术遵循四要素:自然美、线条美、整体美和意境美。在处理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时,都顺应其天然状态;线条或直或曲,或俯或仰,以各具情态展现;通过简约而不失丰富性巧妙组合枝叶,达到了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相得益彰的一致性;最终实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即使是由人工创作,也仿佛自然而然,从天而降。
这些元素中,最为核心的是线条美,它是通用的审 美标准,而自然不削剪枝杈的情形,则展现了尊重材料存在性的表现形式。而整体美则讲究组合造型,以达到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相互作用的一致性。最后的是意境 美,它体现了传统插 花最深层次精神——天人合一,即将人类审 美与宇宙间一切事物相结合,让作品如同大自然一般真切又神秘。
综上所述,传统插 花是一种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活动,其背后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审 美趣味,是中国哲学思想和人类精神品质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