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书画遭遇高科技造假新挑战

古代艺术书画面临高科技造假挑战,徐建融教授曾言:“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至今,收藏与造假并存,并持续至今。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导致了一些以前鉴定手段失效的现象,以及寻找新鉴定方法成为紧迫任务。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减弱和利益趋势,加上专业化、集团化发展趋势,使得造假变得更加复杂。

在拍卖公司展览时,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向专家咨询,以确认作品真伪,为后续拍卖做准备。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藏家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作品,但他并不确定其真实性,“于是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他们回复说100%是真的,我就花几百万买下这幅作品。”然而,当杨先生将字画取回后,在自然光下检查发现情况并不对劲,他要求退还,但拍卖公司否认可能存在印刷品。在最终由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后发现,其实是一张印刷品。杨先生找到该专家,对方回答“从图片来看,这张作品100%是真的,只不过是否原作还是复制品,那是另外一回事”。最后,该事件仍未得到结案。

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一位名叫林伟(化名)的广州藏家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我因为跟齐强关系比较熟悉,所以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但林伟没多想,就收起了工作。他在一次拍卖会上偶然发现一幅跟他那样的作品,当即回到家里查看自己的那幅工作,“颜色有些不对,但其他都还正常,不过我心里始终怀有忧虑,就拿去给鉴定专家看,最终发现这是一个复制品。如果不是仔细观察,就是以假乱真。”

尽管这个问题通过协商得以解决,但书画印刷技术让林伟惊讶万分,此后他总带着50倍放大的放大镜,看任何一件工作首先确认是否为复制品。这也意味着现在许多旧有的鉴别方法已经失效,而寻求新的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湖南省文物鉴定的李智勇表示,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可以打印出来且具有立体效果,而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肉眼无法触及的地步。“我们以前靠眼睛、手摸就能知道,现在靠鼻子闻、耳朵听。”因此,对于这些高级仿制品,要使用更为科学的手段来检测其真伪,比单纯依赖视觉判断更为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造假传统,其中包括人工临摹仿制以及半成品补充等多种形式。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水印添墨、电脑制作装裱作旧等高科技手法使得古代艺术书画领域出现了新的挑战。尹毅指出,从2006年开始,无网点的书法复制产品出现,让他的理解被颠覆。“现在市面上的好多都是无网点,我们用50倍放大镜也难以辨认。”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利用现代电脑软件,将不同作者不同的风格混合起来创建出全新的艺术作品。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人展示了一次将一位著名书家的字体输入电脑,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条幅和对联。这使得一些原本认为自己了解深入的人开始意识到他们所掌握的是过去知识,而真正理解今日局势则需要更多努力。

对于这种不断变化的情况,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不断学习更新,以应对这一猫鼠游戏般的情形。而对于那些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既困难又机遇重重的问题:如何确保那些珍贵而脆弱的事物能够被正确地保存下来?如何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宝贵资源背后的价值?

综上所述,无疑当前时代正经历一种文化身份危机,其核心就在于我们如何处理与数字时代相互作用的问题,同时保持传统美学价值观念。此举涉及道德议题,更是考验个人的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在这个快速变迁的大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以确保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恰当尊重和保护。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