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除了现场观看外,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的照片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然而,当杨先生将这幅字画取回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他要求拍卖公司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后来发现都是印刷品。
类似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广州的一位林伟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的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因为跟齐强的关系比较熟,之前也有过类似借画的经历,都按时归还,没有发生什么差池,所以就没多想,就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作品,但林伟当时没太在意,就把作品收起来了。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问题,这让他怀疑自己的那幅工作是否也是伪作。当他仔细检查时,他发现在颜色有些不对,但其他地方还是正常。他随即拿去给鉴定专家看,最终得知他的那是一件复制品。
书画复制技术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北京很多就是电脑复制、打印出来,这些东西很多博物馆老专家的眼前所未见,如果按照老方法去查著录气息神韵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而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传统,从古代册页到现代数字媒体,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这些高科技手段产生出的伪作,更需要新的方法和新工具来识别。而对于那些依旧坚持传统技艺的人来说,他们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以便能够与这些现代化设备抗衡。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变化,有一些专业人员甚至认为这种变化导致他们职业生涯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他们不得不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软件,同时也要应对来自行业内部外部各种压力。这使得原本简单的事业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被卷入利益冲突、商业策略以及法律纠纷之中,使得一个原本应该基于爱好和专业知识的小圈子变成了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地方。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对于如何有效区分真迹与仿刻,无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持续更新对最新科技趋势和市场动态的心理准备。而对于那些想要成为艺术收藏者或者专业艺术评论家的朋友们来说,他们必须具备足够多元化的情感支持系统,以及足够坚韧的心灵承受日益增长的地球表面的重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也许更像是无尽探索的一个领域,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学到更多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宝贵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