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艺术以植物为媒介,通过修剪、整枝和弯曲等技艺,展现情感、抒怀、表达理念和志向。它的种类主要包括民间插花、寺庙庭院插花、中宫廷插花以及文人雅集的创作,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据考证,这门艺术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汉代的萌芽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时期的兴盛期,在宋代达到极盛,在元明时期成熟,并在清末逐渐衰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才重新复苏。
2007年,传统插花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08年,它更是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插花注重构建完整而统一的画面,不仅要融入环境中,也不能独立于环境之外。这需要容器与造型完美融合,以及酒香茶韵等多层次欣赏方式,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充满诗意和画面的深远意义。
在选材方面,我们会选择各种木本植物,如苍老屈曲或半开耐久的草本,并将它们赋予不同的寓意,或根据谐音来寄托情感。例如莲花象征着清净高洁,被称为“净友”,而玉兰海棠牡丹组合则代表着“玉堂富贵”。
中国传统插花崇尚自然简约之美,以线条造型和不对称构图营造出诗意境界,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声音及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四要素,即自然之美、线条之美、整体之美和意境之美,是这一艺术形式最核心的心得体会:
对待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梢,都顺其自然。
线条可能直也可能曲,有自己的情态。
利用少量材料巧妙地组合,体现宾主虚实刚柔疏密,以达到整体协调。
最终实现一种“虽由人工,但宛若天然”的境界。
这些元素中的线条之美是通用的审美标准;不削减任何枝杈所表现出的自然之美,以及讲究组合造型所展现出的整体性,是尊重材料存在性的表现;而意境之 美,则揭示了这一艺术形式最核心精神——天人合一。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背后,这种独特的情趣,其实蕴含着中国哲学与人文精神品质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