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伪造三者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这一方面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的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国家政策监管的减弱和利益的趋势,造假也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
1.遭遇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一些藏家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照给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的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有一个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但后来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发现那幅字画其实是印刷品。
2.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造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正变得越发严重。在百度中输入“书画+造假”,得到724000个结果,这足见书画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这种情况使得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
除了传统的手工艺人为技巧以外,现在还出现了高科技手段,比如水印添墨、电脑复制程序打印,以及装裱作旧等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的手段。此外,还有夹生饭(即真伪交错)、雨夹雪(即临摹并装订成两本册页)等特殊手法,使得书画复制更加精细化和隐蔽。
3.鉴定与造假之间猫鼠游戏
面对不断升级换代的手法,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完全掌握局面,因为每一次升级似乎总能让那些想要欺骗他人的人找到新的办法来绕过检测。
对于如何识别这些复制品,有一些初步建议可以尝试,比如使用4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墨滴是否细致,看空白部分是否有留下的墨迹等。但由于这个领域涉及到的信息量极大且变化迅速,因此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