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朱泥的认识有了新的了解,原来它有很多别称,如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和红芯朱泥等。这些名字在过去是没有的,它们都是现代通过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粹的朱泥加上石黄,有的是加入铁红粉,还有的加入化学原料。每一种效果都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这可能是为了区分,但这样做容易让壶友混淆对朱泥的概念,使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
实际上,朱泥可以分为几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这是一种未经任何添加或掺合处理过的原始产品,由于产自特定的地质环境,其特性较为稳定,我推荐这种健康且具有明显特性的原矿品质。
第二种:老化后的大型陶瓷。这个类别包含了经过一段时间自然陈腐过程后的大型陶瓷,其外观可能与原矿类似,但成熟感略有不同,并非泡茶香气更佳。
第三种:赵庄小红土。这是一种曾用来描述赵庄所产土壤的一般称呼,其收缩率低于原始材料,具有独特的地理特色。
第四种:混合土壤。这包括所有那些以其花哨名字著称但尚未明确分类的大多数产品。当我们对前三类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去研究这些带有好听名字但具体来源不明确的小众产品时,将会更加直观和简洁。
至于关于我的盲点,我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明清时代与现代时代之间关于紫砂青铜器材素材选择上的差异。
对无皱肌论点持怀疑态度,因为经历过历史考证之后,我认为这一说法存在争议。
关于“赤心”中泛黄色泽的问题,这取决于采选地点、储存条件以及制作工艺,而不是简单地判断某一类型即为真伪。在缺乏标准评估工具的情况下,不可轻易将其作为鉴赏标准。此外,由于自身知识不足,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区分真假,以致走向错误之路。我明白,现在只需记住并掌握一些基本规则,就能避免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