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美术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似乎总有一段“冷静”的时刻。如同2010年后的这几年,这一轮起伏的艺术市场周期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然而,正如席挺军所言,“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这种喘息机会,或许是对民营美术馆行业的一次回望,一场洗牌。
业内常说,艺术品市场的一轮起伏周期通常为5年,如今距离2010年已差不多过了一个“周期”,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或许可以从“前行者”的步伐中明确坐标,找到方向。
现象·“民”风渐起
杭州南山路202号,一幢伫立在西湖南畔的小楼,是恒庐美术馆。这座小楼2002年6月被席挺军竞拍下来,他以此创办了民营美术馆。他是我国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运营者,亲历过这十几年的艺术行业起伏跌宕。
目前,我国民营美术馆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同的机构因不同机缘成立。1991年的炎黄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而1998年的沈阳东宇、天津泰达和成都上河等三家企业创办之初,其后又有今日、证大现代和四方等相继成立。但这些先行者的故事并不都是成功结局,他们也曾经因为种种原因停館。在2007年的高峰期,在经济繁荣与政策支持下,中国民營藝術館井喷式發展,有些原本只是画廊身份的人也开始挂牌成为名义上的艺博集团,以此来迎合市场需求。
但随着时间推移至2010年代初,当整个经济生态中的一环——艺术市场达到其历史性的高点后,它们逐渐走向了一段冷静期。在这样的时刻,席挺军再次提醒:“这是为前几年过热增长的补课。”这个阶段,或许给予了那些坚持不懈追求学术独立与非盈利目标的文化工作者一次深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机会,也让那些追求商业化运作模式更有效率的手腕得到了锻炼。
对于如何保持长远发展,无论是开源节流还是品牌建设,都显得尤为重要。今日博物院作为老牌之选,其主管认为,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并保持自身学术高度才能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此外宋庄博物院虽然资金困难,但它仍然坚守非盈利原则,并希望能够继续做下去,而上海龙博物院及其他拥有政府支持的大型项目则凭借强大的财务背景逆境存活并且在逆境中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即使现在正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状态,但未来的趋势尚不可知。不妨从既有的经验出发,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不忘学习过去,为将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我们都应始终坚守我们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对于这一领域独特贡献,以及我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追求的心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