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胎质的多样性体现在其断面颜色的差异,主要分为灰、灰黑和灰白三种。其中,灰胎是钧瓷最常见的一种,自古至今占据主导地位。这类胎质的特点是细腻且坚固,其颜色取决于泥料中的铁质含量。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时,铁质会使胎色变成“香灰”,而较多的铁质则导致更深的“香黑”或浅淡的“香白”。此外,当窑内气氛发生变化,使得氧化反应增加时,也可能出现胎足呈现芝麻酱色。
钧瓷制作过程中,将当地原料混合成泥料,并在高温下烧制形成坯体。坯体表面的非釉部分,即原来的土坯,是通过高温处理后的结果。这种特殊工艺赋予了钧瓷独特的地道韵味。
对于不同的胎色,它们对釉面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一方面,一般认为,以深色的骨器为底,可以衬托出釉面上沉稳、庄重的情感;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浅色的骨器,则可以显现出鲜明、活泼的情调。两者各有千秋,但以深色的骨器(如灰色)被普遍认为能更好地展现钧瓷艺术品的本真魅力。
然而,无论何种类型,最终一件作品是否优美,还需要考察其釉面上的窑变效果。此外,有些大型钧瓷产品,如瓶子等,由于它们体积庞大,在高温下可能会产生形变或裂纹问题,因此加入粗颗粒耐火材料可以增强坯体结构,从而防止这些缺陷的问题发生,使得这类产品更加结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