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作为展示齐鲁文明的窗口,它不仅是收藏、研究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更是连接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现代化的桥梁。这里珍藏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一看的宝贵艺术品。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件典型器物。这件壶高21.6厘米,长22.4厘米,由夹砂红陶制成,表面光滑无瑕,呈现出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装饰风格。它拥有圆面的耳朵和拱鼻造型,以及短尾和弧形提手,使其既实用又美观。
蛋黑陶杯,这是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轮制工艺制作而成,其壁厚如同蛋壳,只有0.2毫米左右。这种技术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而且杯身上的凹弦纹也展现了一种古老但精致的手工艺技巧。
亚醜钺,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重要文物,由薄姑氏部族所铸刻。这件钺通长32.5厘米,宽34.5厘米,上面雕刻着人面纹,每个人的五官都微微突出,有着威严之感。而铭文“亚醛”二字,则为此文物增添了一份历史趣味。
甲骨文,这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活动留下的文字记录之一。其中有一片带金字旁文字,还有一片正面刻有“虹”字,这里描绘的是两条龙吸水的情景,被认为预示天晴之兆。
颂簋,是西周时期的一款特殊礼器,不仅外形别具一格,而且内衬还有精美的铭文记载。在这块瓷上,可以看到周天子册命颂并赐予他职务以及奖励,而颂则接受册命,并向周天子进献瑾璋以谢恩情。
鲁国大玉璧,以青碧色的玉料制成,全透明且油脂光泽。这块璧心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其内部以绹索纹分隔成三层纹饰,其中最内部为合首双身龙纹,最外层则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相交形成紧密匀称的地图线条流畅繁缛精美,属于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之一。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两本竹简书籍分别代表了战国末年至汉初两千年的兵学思想。此类简牍中包含四类书籍,但最重要的是兵书部分,其中就包括了《孙子兵法》及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的发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对于军事史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东平汉墓壁画,因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而备受瞩目,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也展示了一种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对于理解汉代丧葬制度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九旒冕,是明初冕冠实物唯一存世者,用细竹丝编制,上下悬挂着五彩玉珠,可见其华丽程度。此项发掘填补了历史遗漏,为我们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皇家仪仗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是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郑燮(板桥)的《双松图轴》,是一幅著名作品,它通过对松树生长环境和意境进行描绘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界之美的深切领悟,同时也体现出他的书法艺术水平高超。